浏览器运行环境异常,请检查是否开启本站的JavaScript权限或下载最新版浏览器
人民日报“亩产万斤”报道汇编

人民日报“亩产万斤”报道汇编

【按:浮夸风兴起,与吴象、刘西瑞走资派文人的鼓动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后,吴象等走资派逃脱了鼓动浮夸风的惩罚,并把责任推到毛泽东头上。而吴象等人则蜕变成反毛亲美、热爱资本主义的著名右派。】

刘少奇同志在徐水(1958.09.18)

 

 

按:1958年9月10日至11日,刘少奇到他的“共产主义试点公社”河北省徐水县视察,当他听到有人说,给山药灌狗肉汤,亩产可以收120万斤时,即说:“那么做真有效果吗?哈哈!你们可以养狗啊!狗很容易繁殖吗!”(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刘少奇亲手培养的“共产主义”典型——徐水县,其浮夸风之严重是全国之最。前已述及,那里一棵白菜可长500斤,1亩棉花产皮棉(去掉棉籽)5000斤,一亩小麦产12万斤,一亩红薯产120万斤。对刘少奇来说,徐水县是他的掌上明珠。

 

----------

 

刘少奇同志在徐水

 

康濯 (1958.09.18) 《人民日报》

 

在毛主席视察徐水以后,不到四十天,刘少奇同志又来到了徐水,在徐水视察了一天多时光。

 

刘少奇同志从9月10日下午四点半钟来到这儿,直到11日下午六点离开,几乎是黑夜都很少休息。我们党中央的刘副主席不顾辛劳疲累,不顾汗透的衣衫,不顾庄稼丛中灼热的阳光和铁水炉边的炙人的红火,一直精力饱满和神采焕发地走过了徐水城乡的广大地区。少奇同志的思想、言谈和容光笑貌,也就这样深深刻印在徐水人民的心头,刻印在这儿永远跃进着和沸腾着的平川和山地。

 

在城市化的谢坊村

 

少奇同志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解学恭、保定地委书记处书记宋琏和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等陪同,在10日下午五点钟首先到了遂城人民公社的谢坊,视察了这个城市化的村子。少奇同志从村外步行进村,一眼看到牲畜比赛场上架着枪,就立即走了过去。正在那里做活的男女基干民兵,马上便围拢来欢呼鼓掌;随后又像紧急集合一样,放下铁锨背起枪,接受了少奇同志的检阅。这些满身干劲的青年,男的背着刺刀雪亮的步枪,女的背着卡宾枪,个个昂头挺胸,一动不动地睁着庄严而又兴奋欢乐的眼睛,直望住少奇同志。少奇同志向大家问好,又问大家擦过枪没有;并且接过一支枪来,熟练地打开枪拴检查了一遍,然后满意地笑着递还了枪。这时候,民兵们抑制不住地振臂高呼: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祝刘少奇同志健康!”

 

在少奇同志告别的时候,这一伙公社社员和民兵又一次鼓掌欢呼。接着就架起枪来,投入了紧张的生产。

 

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幼儿公园里玩撬板、滑梯和木马。少奇同志笑嘻嘻地走过去,俯下身子和蹦跳着围上来的小孩们握手,并且听他们唱歌,同保育员谈话。随后就去到幸福院,看了老人们住的房子和墙上贴的幸福院制度,又和老人们一道坐在院里,详尽地问了院里的生活情况,同老人们闲谈了一阵,要这些为幸福感动得歇不住手脚的老人每天除了活动活动筋骨以外,还是得多多休息。老人们也跟少奇同志对答着家常话,那谈话的气氛就如同老朋友在互吐衷肠。

 

刘少奇同志在谢坊整整视察了两个钟头。他看了猪场、缝纫工厂、诊疗所、俱乐部、红专学校、养鱼池、发电所和粮食加工厂,也看了供销部、食堂、礼堂和名叫幸福池的澡堂。我们的领袖穿着普通的白衬衫、灰裤子和布鞋,一头灰发,满脸笑容,精力旺盛得永不疲倦。走到哪里都举起手来同大家招呼,和大家握手谈笑,朴素平易得就像我们大家庭中的一个谦和的长者,一个热情而亲切的最好的同志。他在每一个地方都看得非常仔细,问话也问得十分细致,而且随时给以指示。

 

少奇同志很重视植树问题。在看礼堂的时候,少奇同志发现本村建设规划上的树木少了,马上告诉村支部书记朱春生“应该增加一些”。在卫星猪场看到有树,就很为称赞,并且说:

 

“这是个办法!除了栽树,猪圈旁边还应该种瓜!”

 

支部书记朱春生对少奇同志的指示都保证一定办到。但朱春生也多少有点儿紧张,对少奇同志提出的问题总怕回答得不好。其实他都回答得相当周到。少奇同志在红专学校里详尽地了解了种种情况以后,知道朱春生在那儿教政治课,就曾问他都教的什么,怎么教的;他说他主要是讲党的总路线和报上的材料,并谈了谈具体情况,少奇同志忙说:

 

“对!就这么教!很好!”

 

少奇同志还向朱春生了解了村里劳力的情况和儿童入学的情况,而且十分关心农村的中学教育。在知道这里抓住山药高产和计划今年亩产粮食两千多斤以后,连忙告诉大家说,山药可以制糖、粉、酒、酒精、橡胶和点心,还可以喂猪,要大家好好利用。少奇同志在进村以前和进村以后,还曾先后几次兴致极高地看了多穗玉米,对这种高产作物很为称赞,并问这儿一般的玉米有没有插竹扦。少奇同志对谢坊城市化的建设也表示满意,又几次夸奖这儿的壁画画得好。

 

这一天,晴空万里,傍晚的金色的阳光和谢坊人的热烈的欢迎,一直紧紧跟随着刘少奇同志;而少奇同志也给谢坊带来了宝贵的力量,带来了更大的干劲和力争上游最大的雄心。

 

在商庄人民公社

 

11日上午,刘少奇同志到了商庄人民公社。首先视察了畜牧场,然后走到村边的瀑河岸上,问了问瀑河的情况,并建议在河中筑闸提高水位,以便利自流灌溉和行船、发电。少奇同志十分关心土地的灌溉,昨天在谢坊村外的机井旁边,就和年轻的锅驼机手祁家祥谈过灌溉问题,并让祁家祥给他算了算每天抽水的数量。今天在大寺各庄,又在机井旁边和女锅驼机手阎凤珍研究了一个问题。少奇同志说:

 

“夏天从机井里抽上来的水太凉,要是在机井边上作个大小池,抽出水来放池子里晒上一天再浇地,这样办行么?”

 

不仅是阎凤珍,所有的人都感到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少奇同志又说,这个办法还可以不停地充分利用抽水机器,可以储备丰足的水,可以使一眼机井保证供应一千亩地的需要。

 

这一天,天气同样很好,少奇同志兴趣也极高。他看了商庄的食堂,路过洗衣房就和手上水淋淋的女工握手,并告诉大家,天津有一种洗衣机,两个人操作,一天可以洗一千多件衣服。县委书记张国忠马上答应去买那种洗衣机。少奇同志还在商庄幼儿园里看了小孩们的卧室、厨房和玩具,并且笑嘻嘻地听小孩们给他唱道:

 

爸爸妈妈去生产,把我送到幼儿园。

 

幼儿园里朋友多,唱歌跳舞多快乐!

 

离开商庄以后,少奇同志在这个公社的大寺各庄村外走了一里多地,看了近七尺高的丰产棉花和半人多高的丰产谷子,看了梅花形的密植玉米和移栽的密植玉米,看了有名的丰产大白菜,也看了五六种耕作法不同的高产山药和沼气试验场。少奇同志对丰产地抱着最大的关怀,简直忘记了疲劳,好像也并没感觉到衬衫已经汗湿,有时甚至还取下草帽,一刻不停地又看又问。他听说这里有人给庄稼灌狗肉汤和打针——打葡萄糖,打胡麻油和棉油,不禁诙谐而风趣地说:

 

“那么作真有效果么?哈哈!那你们可以养狗啊!狗很容易繁殖嘛!”

 

在视察丰产地的时候,更多的是随时随地给予的宝贵指示。看过一些密植作物,少奇同志说:

 

“你们这里种大畦子的办法不错!只要畦跟畦之间留个小垅道,能进去人就行。要锄草、间苗的话,可以作个寸把宽的小锄,也可以用镊子夹。”

 

少奇同志还很欣赏沼气试验场的圆锥形种植法和其它的堆形种植法,他说:

 

“这是个好办法!这种立体办法,不搞沼气也有好处。这可以增多土地的面积,也可以更多地吸收太阳光。凡是同样面积的立体,以球形的吸收太阳光最多最大。”

 

看过许多丰产卫星田和试验田,少奇同志还向商庄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詹登科和陪同的人提议,要大家具体地算一笔账,比如说种高粱,是种一亩亩产两万斤的合算,还是种十亩亩产两千斤的合算。少奇同志说,大概是少种、多产的合算一些,不过这就要把上面的一亩和十亩所花的工、肥、水等等细致地算算并加以比较,然后得出个结论,才能说服大家。少奇同志说,“这就需要大胆试验。试验的东西不要怕失败,失败了也总是小范围的,失败了也不批评。西药六○六就失败了六百零五次。我们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试验成功了就推广,试验就是为了推广。”

 

少奇同志在商庄人民公社还作了许许多多重要的指示。他看到那里人人以特产大白菜而自豪,就笑着提出“警告”说,别的地方一定也会学习你们并且种出更好的白菜,那时候你们就得考虑白菜的市场问题啦!听说那里划了一片坏地作公墓,就建议给公墓栽花种树,并请美术家设计一下,把过去人们一见就难过的坟地变成大家看了都高高兴兴的公园。人们汇报了公社成立后不少上中农怎样献出了多年埋藏的粮食,就马上提出今后粮食多了,可以给每户社员分发一批粮食保存起来,反正人人吃食堂,存粮当然不能吃。

 

在离开商庄人民公社以前,少奇同志还和大寺各庄的社员们一道,参加了深掘丰产麦田和翻山药秧的劳动。这时候,簇拥着少奇同志的掌声和欢呼突然平静下来,有些社员感动得热泪盈眶和张嘴结舌。在少奇同志走了以后,翻山药秧的社员浑身是劲,宛若冲锋般地一鼓作气就把五亩秧子翻完;十八岁的姑娘阎素花说:

 

“这块地我就是不吃饭,一个人也要翻完呀!这是咱们党中央刘副主席翻过的地啊!”

 

在一穷二白的工厂和大学

 

刘少奇同志在11日上午去商庄公社以前,曾经视察了徐水和安新的联合钢铁冶炼厂。下午又视察了徐水大学、徐水机铁厂和细菌肥料厂。在10日晚间,县委向少奇同志汇报全县机械化电气化规划的时候,我们的刘副主席就再三强调地说过,拖拉机也好,汽车也好,发电机也好,都要有钢铁!少奇同志在徐水的时光,也就处处指示和鼓舞人们多生产钢铁;在冶炼厂和机铁厂,更是细致入微地走遍了所有的车间。

 

冶炼厂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刚刚建立起来的。到处是砖瓦铁石,是正在生产或正在修建的小高炉和土炉,是临时睡觉的帐棚席棚,是沸腾的人海和冲天的红火。刘少奇同志非常喜欢这些东西,几乎是专找红光漫天的所在视察。他在徐水县委和安新县委同志的引导下,看了每一座小高炉和土炉,拾起各种铁矿石加以比较和询问,研究小的风葫芦和大的鼓风机以及暖风室,计算每一炉的原料和成品,同炼铁工人、砸矿石的小工以及女机器手谈话,有一回甚至还踩到了刚刚出炉而火烫熏人的铁渣上。在那个露天的战场,少奇同志不仅时时高扬着手,回答人们激情的鼓掌;并且还在看过一炉出铁之后,伸出巴掌同工人握手,接着又热烈地鼓掌祝贺大家。应该说,少奇同志简直就亲身参加了那儿的炼铁。

 

少奇同志也和毛主席一样,视察了细菌肥料厂生产固氮菌的全部过程。在机铁厂,对那里白手兴建的高炉和十几台车床的规模以及翻砂的产品更是称赏备至。看到那里还制出了给大冶钢厂加工的机器部件,尤其惊喜交集,旁边一个同志说:

 

“咱们这也是蚂蚁啃骨头!”

 

刘少奇同志点头表示同意。

 

对于一穷二白的徐水大学,少奇同志兴趣也极大。他详细了解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半耕(或半工)半读的安排,并在看了二年毕业的农业系讲授的十五门课程和一千七百九十个课时的规划以后,高兴地笑道:

 

“很好嘛!你们先学业务,后学基础理论,这就是从实际到理论,很对!”知道大学和县里科学研究所共有一部分仪器设备以后,又说:“好呀!你们慢慢地就会办成正规大学,同大城市的差不多,或许比那还要好呢!”

 

少奇同志指示县里要发展高中,以作为发展大学的后备;并且建议省委解书记帮助徐水大学解决三两个教员。然后,少奇同志向学员代表常云阁等亲切地询问了学习和生活情况,接着又看了农业系的土造化肥厂和机械系的铁工场;看到在炉边打铁的腰系油布的学生和他们制出的滚珠轴承,少奇同志兴奋地笑道:

 

“这才是我们的大学生啊!”

 

在全县人民的心灵深处

 

在一天多的时刻里,刘少奇同志并不只是视察了徐水城乡的几个地方,而是深入到了全县人民的心灵深处。少奇同志还曾通过徐水县委和商庄公社党委,对全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作了许多美妙而宽广的安排。

 

徐水县委关于最近几年全面跃进的规划草案,少奇同志不仅在视察以前就看过,而且还记得非常清楚。关于这里工业发展的布局,少奇同志就感到规划得有些毛病,并向县委作了深刻而全面的指示。少奇同志引用孟子的话“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精辟地说明了生产规划安排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肯定了这里公社社员要求的实物加货币的工资制以后,也同样以孟子上述的话,指示县委必须慎重考虑实物和货币的比例,以便于满足社员们复杂的生活需要。少奇同志还指示县委对全县工、农、后勤和文教各方面的人力算一笔细账,又引证“礼记”上面的话:“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让县委根据上述细账,设法使非生产人员和非生产时间尽量减少。由于徐水的公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民所有制,少奇同志又告诉大家,全民所有制还并不就是共产主义性质的,要大家学习中央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充分认识只有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地提高和全民教育普及与提高了,大家都半天劳动和半天学文化,工农、城乡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都逐步消失了,这才得以进入共产主义时代;不过,少奇同志对徐水人民急迫渴望早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热情和干劲,却给予了最大的鼓舞和赞扬。

 

刘少奇同志的全部指示已经快如闪电般地深入人心,社社村村都举行了狂欢庆祝和向着更高峰跃进的宣誓大会。商庄公社12日的半天多就种麦和收秋七千亩,漕河公社马上从后勤部门精简了两千非生产人员投入了生产,冶炼厂的十二号土炉创造了日产一吨半铁的新纪录。徐水人民把幸福、光荣和重大的责任当作了一件事,一个个都鼓起了直上云霄的干劲,鼓起了保证永远跃进的决心和信心。*

 

 

湖北、安徽、江西早稻频报大面积丰收1958.08.11

早稻频报大面积丰收 湖北省孝感全县平均亩产一千七百多斤 安徽安庆专区产量跃增三倍 江西全省增产八十四亿斤

新华社(1958.08.11)

据新华社武汉10日电 著名全国的“千斤县”——湖北省孝感县,今年早稻大放光彩,全县三十万零二千多亩早稻,经过收打和反复核算,总产量达到了五亿三千多万斤,平均亩产一千七百五十五斤多,比去年早稻亩产六百一十七斤增加了将近两倍。

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书记处书记王延春以及孝感地委和县委第一书记共同指导的二十万亩丰产示范区,其中十万零九千多亩早稻,平均亩产达到了二千三百三十五斤。卧龙、龙店、祝站、肖港、朋兴等区,亩产五千斤、七千斤、八千斤,到处皆是。到目前为止,全县亩产万斤以上的有十六处之多(面积都在一亩以上)其中全国劳动模范、长风社主任官木生和青年突击队合种的一块试验田,亩产达到了一万五千多斤。

由于大面积丰产和成千成万的高额丰产田的涌现,全县出现了许多高产乡和农业社。据统计,全县平均亩产二千斤到二千八百多斤的有二十八个乡,平均亩产二千斤到三千斤的有三百一十九个社,另外,还有三十个社平均亩产达到了三千斤以上。仅这一季早稻的丰收,孝感县七十一万农业人口每人平均有七百四十六斤粮食,比1955年全年每人平均粮食总量还多。

孝感县曾经争论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不少人认为,这个县地形复杂,土质好坏分布不匀,断定自然条件限制了生产迅速增长。现在的事实怎样呢?无论是平原区、丘陵还是山区,也无论是土质肥沃还是瘦田瘠地,都同样获得了大丰产,而且涌现了大批高额丰产典型。

孝感县的早稻大丰收,是从不断斗争的道路上走过来的。为了战胜各种形形色色的保守思想,党领导着广大群众开展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在这期间,全县一共贴出了大字报达二十七万多张。特别是采取了干部搞样板(试验田),然后组织现场参观、辩论,收效极好。这样一来,大大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而因深耕、密植、增施肥料都比往年做得好。今年的田间管理也抓得紧。此外,他们还战胜了六、七十天干旱的严重威胁。

由于早稻的大丰收,孝感县农民的思想更加解放了,最近,他们正在总结早稻丰产经验,由于丰产不平衡现象还很突出,普遍认为,水稻增产潜力还大得很。因此,人们决定乘胜猛进,争取今年全县平均亩产达到三千斤。

据新华社合肥10日电 安徽省安庆专区种植的二百五十万亩早稻已基本收割完了,早稻总产量为二十八万二千五百万斤,平均每亩单产为一千一百三十斤。这个总产量比去年全专区早稻总产量增加了三倍。

今年,各地还创造了许多早稻高额丰产纪录,截至8月4日统计,亩产二千斤以上的有二十一万一千六百五十三亩;亩产三千斤以上的有一万二千二百六十三亩;亩产四千斤以上的有三百一十一亩;亩产五千斤以上的有八十一点九亩;亩产六千斤以上的有十二点八亩;亩产七千斤到九千斤的有十六点二亩;亩产万斤以上的有二点五八亩。

安庆专区获得大面积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在水稻生产各个环节上都是以政治挂帅,认真地、深入地贯彻党的总路线和省委指示,开展反右倾、反保守思想的斗争,对今年取得丰收有决定意义。

新华社南昌10日电 到8月上旬,江西省二千四百九十四万亩早稻,已全部收割完毕,总产量达到一百四十三点二亿斤,每亩平均产量五百七十四斤。今年早稻和去年相比,增产八十四点二亿斤,即增产143%。按全省城乡一千八百四十万人口计算,每人平均有粮食七百七十八斤。

江西省一季早稻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亩产八百斤以上的县,有星子、南昌、萍乡、宜春、波阳、乐平、广丰、赣县、南康、临川、南城、瑞昌等十二个县。亩产八百至一千斤的乡有三百三十一个,一千斤至一千五百斤的乡有九十七个;亩产八百至一千斤的社有二千七百四十五个,一千斤至一千五百斤的社六百七十个,一千五百斤至二千斤的社一个。全省亩产八百至一千斤的丰产田有二百四十五万亩,千斤以上三千斤以下的高额丰产田有一百一十万亩,三千斤至七千斤的二百亩,个别的丰产田,亩产竟达九千一百八十五斤。

为了保证晚稻更大丰收,中共江西省委决定,今年6月中旬组织的省、地、县、区、乡、社六级十万干部评比检查团仍然留在农村工作,贯彻八项具体措施,加强田间管理,更广泛更深入地贯彻开展评比检查运动,真正做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为了实现千斤县——记晋中十县农民的决心和干劲1958.08.13

吴象 阎继烈(1958.08.13)

全县粮食亩产千斤,在江南也是令人振奋的数字,何况在黄河以北过去平均亩产只有一百多斤的晋中呢?7月初,我们听到晋中盆地十县今年就要成为千斤县的消息,实在按耐不住自己的兴奋和惊讶,便到了清徐、文水、汾阳、介休、平遥、太谷、榆次等地。半个多月中,在晋中盆地绕了个圈。我们看到了小麦大丰收带来的一片洋洋喜气,但是印象更深的却是小麦大丰收在农民思想感情上引起的深刻的变化;我们也看到了田野上一望无际油绿茁壮的秋禾,但是印象更深的却是千千万万农民实现千斤县的决心和干劲。

粮食太多了怎么办

刚到清徐,正是小麦登场的时候。往年割麦要十来天,今年麦子特别好,人们跃进的劲儿也特别大。“抓晴天,抢阴天,刮风下雨当好天,起早搭黑当半天,月光底下当白天。”只四五天就完了。到处是紧张、忙碌和欢笑,像办喜事一样。上了年纪的老汉们也笑眯眯地说:“永没见过这样好的年景。”晋中区去年小麦平均亩产只一百零六斤,今年各县普遍要加倍,介休县的亩产已达到三百一十四斤多。现在人们考虑的不再是粮食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太多了怎么办的问题了。我们访问过清徐南绿树农业社,社主任张玺正在为麻袋不够用发愁;我们访问过文水北徐村效苏农业社,社员们说他们村秋天要搬了。我们很奇怪,他们却幽默地回答说:“把房子都做了仓库也不够,不搬家怎么办!”

万灵的钥匙

麦子大丰收确实是一把万灵的钥匙,能使任何顽固保守的人开窍。刘三才他们的大麦试验田原定的指标是三千斤,竟把社里一个名叫温四才的老汉气急了,他赌咒:“你们真能打下三千斤,我拚上脑袋!”直到麦子登场,他看着事情不妙,还是不大相信,但打的结果不是三千斤,而是五千七百零二斤。老汉服输了,当刘三才突击组再试验在回茬地产万斤谷子的时候,他就变成了积极的支持者了。一个夏天,出现了多少温四才式的喜剧,有多少温四才式的人物经历内心深刻的变化啊!

总路线解放了农民的思想,促成了小麦的大丰收;而小麦大丰收又进一步使农民掌握了总路线,思想大大解放,以夏促秋,乘胜猛进。“七一”前夕,全省举行广播动员大会,发起增产秋粮总进军。各县争先恐后,信心百倍,勇往直前。从我们到过的地方看,每个县毫无例外地都有为数不少的双千斤乡、五千斤社、万斤生产队,至于万斤以上的试验田,更是举不胜举。人们对试验田兴趣真高,什么都想试验:清徐仁义村有一棵要结一千一百斤的葡萄大王,刘庄村有亩产二万斤的玉米,太谷贯家堡有亩产十万斤的山药旦,水秀村有亩产二十万斤的糖萝葡,榆次鸣谦有亩产万斤籽棉的棉花,张庆村有亩产三万斤的谷子和高粱……你不信吗?那些试验者就会拉着你到地里去辩论,详细地给你计算一亩共有多少苗,每苗至少可以产多少;他们已经采取了些什么措施,正在继续采取什么措施,使你不能不为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为他们的干劲所折服,而和他们一样深信不疑了。

千方百计搞水肥

当然,尽管今年秋禾长得空前的好,实际千斤县仍然要经过极其艰巨的斗争。但是思想解放了的农民们,并不畏惧任何困难和斗争,也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力气。实现千斤县最重要的是水和肥,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搞水搞肥。5月下旬晋中各县在河北徐水开了一次水利建设现场会议,学习徐水的共产主义风格,在紧张的农忙季节,抽出40%至60%的劳动力搞水利建设。6月1日到20日,二十天功夫,十个县共建成水库一千零九十个,可蓄水二亿一千三百二十万方,平均每天就有五十四个半水库问世。

肥料,曾经是个难题。各县跃进措施中都有一条:“亩施追肥三至四万斤。”这么多肥从那里来,又怎么上到地里去呢?靠杂肥不行,就把杂肥加工变成人造尿,质量又高又不愁施不进去。最近各县都在大闹人造尿,平遥净化乡一夜埋了两千个大瓮,东泉乡知道了,第二天来了个突击,埋下了一万个。这一期肥出瓮,每亩秋田就可以平均到三百多担。清徐县创造了用卤水制土化肥的经验,解决肥料问题更有办法了。不到两个月,造土化肥的经验在整个晋中盆地普遍开花结果了。

搞水,需要人;搞肥,也需要人;锄草薅苗加强田间管理,更需要人。劳力不足怎么办呢?干,把一切半辅劳力都发动起来干;他们不但舍得力气,多干苦干,而且开动脑筋,改革工具,让一个人顶几十个人干。汾阳县三天实现了车子化,可节约劳力一百万个。为了解决提水和深锄的问题,又制成了煤气机和锄草机。锄草机一天可锄地二十五亩,比人锄提高效率十倍还多。各县都在大闹技术革命,各行各业都行动起来了,真是“千条心、万条心、一心为了亩产一千斤。”

生活、劳动军事化

人们冲天的干劲,最突出的表现是军事化。清徐县所有男女劳力,都按军队建制,编成了班、排、连、营。早上起床号一吹,一排排整齐的队伍立即开赴“战场”。有些五十岁的老大娘,也是肩扛农具,腰挂茶缸,拿着蝇拍,全副“武装”。工地上、田野里,到处开展着轰轰烈烈的红黑旗竞赛。清徐如此,其他各县也莫不如此。现在农民们开始有了强烈的时间观念了。不久以前,平遥县开过一次庆祝小麦丰收和秋粮跃进誓师大会,全县干部、党、团员积极分子一万多人,最远的离城八十多里,规定早晨九点钟开会,八点半便都到齐了。为了实现千斤县,一天、一小时农民都不肯轻轻放过啊!

 

科学研究工作要奋起直追1958.08.14

殷宏章(1958.08.14)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 殷宏章)

在一个星期里,我们在安徽枞阳县连着参加了两块高产早稻的丈量和收割,亲自看见亩产万斤以上的水稻“卫星”上天,感到无比的兴奋和鼓舞。

万斤以上的稻田一看就与一般的不同,真是“远看像城墙,近看像稻场”,一片密密麻麻的,金色穗子堆起一尺来厚。一块一亩左右的田,原想几个人半天可以搞完,结果百多人整整搞了五个多小时才完。

每亩万斤的产量,不仅没有看见过,国际文献中也没有过。在收割后,几位科学技术界的同志取了一些标本,回来作了一些简单的观察分析。每一块田产谷一万零一百四十二斤,测出草秆干重约合六千斤,加上谷产去水,每亩总产干物质约在一万四、五千斤左右。以每个分蘖三个叶子来测定,估计每亩“叶面积”总数合到二十六亩多,设想生长旺期为九十天,“净光合率”每平方公尺叶面每天计五克,每亩累积一万五千斤的干物质是完全可以获得的。第二块田产量更高,达到一万六千二百二十七斤十三两。我们也取了样,叶面积还没有测定,初步估计,比第一块还要高,总干物质要在二万斤以上。

这样的高产在生产中显然有重大的意义,打破迷信,解放思想,起了带头作用;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也打开了一条新道路。一般国外的产量分析研究,丰产的谷类作物,每亩叶面积不过四亩,总干物重不过两千斤,产量不过六、七百斤,一切的研究也是在这个圈里打转。现在这个高产的一切的数据都超过了它们六、七倍至十几倍,这是一个新领域,其中有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等待我们深入探讨,再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显然落后了,必须奋起直追。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已经决定把作物高产生理基础列为最重要的研究任务,计划总结高产经验,开展试验田,作一系列有系统的研究,在植物生理学中开展一个新的道路,配合生产,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劳动人民以盖世的革命气魄,冲天的干劲,无穷的智慧,创造出来这样的巨大成果,替我们打开新的途径,科学工作者必须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跟他们结合一起,共同前进。他们的生产成就已超过国际水平,我们科学研究也要争取世界首位。

 

开镰大吉 中稻初现万斤田1958.08.20

新华社(1958.08.20)

新华社合肥19日电 安徽省二千七百多万亩中稻已开镰收割,现已出现了三个亩产万斤以上的中稻“卫星”。无为县官镇乡官镇社收割一亩零四厘中稻,实收干谷二万一千五百一十四点五斤,平均亩产二万零六百八十七斤;无为县护河乡一嫔社收割一亩二分五厘中稻,共收干谷一万五千四百五十点五斤,平均亩产一万二千三百六十斤;肥东县长临乡建光社收割亩六分一厘中稻,共收干谷一万八千四百二十一点五斤,平均亩产一万一千四百四十一斤。这三块高额丰产中稻田,在收割时都有当地党政领导部门派人监打监收。

据新华社长沙19日电 湖南省刚开始收割中稻不几天,中稻亩产量就突破了万斤大关。这是南县明山头乡五一农业社第十六生产队突破的。这个队的队长黄明江、副队长刘柏树、妇女队长萧爱英、民兵队长甘城香、老农曾保生等共同种的一点一四六亩中稻试验田共收干谷一万三千四百二十二斤,平均每亩产干谷一万一千七百一十二斤。8月14日经县委验收工作组、县、乡、社干部和群众四十余人验收证明属实。

这丘田原来泥脚很浅,中稻产量一般只有二百——三百斤。今年开始作试验田,经过精耕细作和大量施肥,获得了万斤以上的收成。

安徽官镇社1.04亩亩产20687斤

安徽一嫔社1.25亩亩产12360斤

湖南五一社1.14亩亩产11712斤

安徽建光社1.61亩亩产11441斤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1958.08.27

刘西瑞(1958.08.27)

按:1958年7月14日—18日,刘少奇到山东省寿张县视察,有报导说:少奇同志参观了台前社,社干部向他汇报说:玉米、谷子,亩产3万斤至5万斤,地瓜30万斤;宏伟社汇报说:籽棉亩产1.5万斤。少奇同志听了赞扬说:你们打倒了科学家,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你们做到了。这是一个革命。刘少奇讲话《人民日报》报导后,全国各地的实验田纷纷地把原来几千斤的牌子,换上了几万斤。大田亩产几千斤的报导,也跟着改变了腔调,变成了亩产数万斤。1958年8月,刘少奇派刘西瑞等到山东寿张县进一步了解那里的高额丰产情况写回的调查报告说:“今年寿张县的粮食单位产量,县委的口号是‘确保双千斤,力争3000斤’,但实际在搞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的指标,一亩地要产5万斤、10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这样高产的指标,当地干部和群众,讲起来像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8000斤、7000斤,提5000斤指标的已经很少,至于亩产一、两万的根本没有人提了。”(刘西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下面就是刘少奇集团炮制的“宏文”--“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4编者按: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派赴山东寿张县了解情况的同志写回来的信。这封信生动地反映了那里大跃进的形势,提出了一些足以启发思想的问题,特把它介绍给读者。

这次寿张之行,是思想再一次的大解放。今年寿张的粮食单位产量,县委的口号是“确保双千斤,力争三千斤”。但实际在搞全县范围的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运动。一亩地要产五万斤、十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这样高的指标,当地干部和群众,讲起来像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标的已经很少。至于亩产一、两千斤,根本没人提了。这里给人的印象首先是气魄大。

他们的庄稼也真长得好,一片黑呼呼的要压塌地。虽然下面提出的万斤指标,今年不一定完全实现,但万斤社、万斤乡一定出现,可能不止一个。全县亩产三、四千斤则是有把握的。

粮食单位产量从百斤到千斤,是个质变,从千斤到万斤,是更大的质变;这样高产量,从措施来看,也不外是水、肥、土、种、密等几条,但在具体执行这些措施中就有许多新东西值得研究。比如水和肥吧,他们的干法是大水大肥,让作物吃饱喝足,不给什么限制,不怕作物闹“胃病”。看来,农作物的肚子大得很。这里的单季玉米、谷子丰产亩,一般是八水、八肥,用水量都达到三百至五百公方;用肥是:粗肥在二、三十万斤,化肥(主要是土化肥)在二百斤左右,少数地达到五百斤,是否已经吃饱喝足还难说,但决不过分。过去不少人认为一亩旱作物只需要一、二百方水,化肥用多了就要烧死庄稼,损害土壤,这种看法,很显然是有片面性的。这里干部的看法是,只要有足够的水和一定的有机质肥料相配合,一亩地(仅指一季作物)用它五、六百斤甚至上千斤的化肥不但没危险,并且完全必要。同时,水随肥涨,施的肥料愈多,用水量愈大,足水足肥是首要的关键。足水、足肥还必须和深翻相配合,这一点在寿张特别突出,也是他们能够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展开万斤运动的决定环节。根据寿张的经验,要搞万斤粮,不掘地三尺是不行的。土质不好需要改良土壤的土地固然要这样作,土质很好不要改良、单是松土的土地也要这样作。他们的丰产田一般都深翻三尺,一般田也深翻尺半左右,他们认为不超过一尺是不行的。

在足水、足肥、深翻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手密植。这一点在谷子的种植上表现得特别清楚。过去种谷子一步三安苗,一丛丛的,每亩只留苗三万多株。现在他们的谷子种得像麦子似的密,基本不间留,一般在十万株左右,丰产田二十万株到二十六万株,而穗子决不比过去小。很明显,没有深耕和足够的水和肥是作不到这一点的。

足水足肥加深耕,在此基础上放手密植(当然要有限度)再加上他们的“田间管理如绣花”,亩产万斤就成一个现实的事物了。万斤运动能否普遍推广而不局限于小块土地试验,在水利已基本解决的条件下,看来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肥料;二是劳力。他们解决肥料,除大搞土化肥外(有些社已生产到每亩五十斤),主要靠拆破房、刮地皮,肥料中土肥占80%。而土肥主要是靠劳力换来的,所以中心还是劳力问题。

到底一万斤粮食要多少劳动日?到底一个全劳力使用手工工具一年能生产多少粮食?我们粗粗算了几笔账,很难答复,原因是弹性大得很。这个问题一方面和亩产多少有关系,比如许多社原来计划亩产双千斤,每亩需用三十个工(单算田间和积肥用工,不包括基本建设。以前亩产二、三百斤时,一亩十五个工左右),现在指标增到万斤,使用原来的工具,每亩地也不过六、七十个工。就是说,产量增四倍,用的劳力不过增一倍;单产愈高,用的劳动量愈相对的少。这是一种情况。另一方面,还决定干劲的大小和工具的优劣。据对几个社的了解,亩产指标万斤粮(一季玉米和谷子),主要措施是:深翻二尺,施肥二十五万斤,管理如绣花。一亩地需用的劳动工,以正常的劳动强度,使用原来的工具(铁轮车加木轮手推车、畜力水车)计算,至少要七十个工;如果对工具加以改良,实现滚珠化,有五十个工就够了;如果鼓足干劲加上夜战,工具改革的彻底些,还用不了三十个工呢!说来说去,是不怕指标高、措施大,就怕没干劲和不改良工具。寿张每人平均二点六亩地,每个劳力平均六亩地,单算劳力账,要大搞万斤亩是绝对办不到的,但实际上他们是办到了。他们的钢铁姑娘或钢铁姐妹,住到田间,专管高额丰产田,每人平均还需要管二亩地呢!他们今年的计划实现了,平均每人就能生产六、七万斤粮食。看来,只要干劲鼓得足足的,加上积极改良工具,普遍搞万斤运动(如果需要的话)不是办不到的事。

关于工具改革,从这里看,当前主要是运输和深耕的问题。现在的深耕只能搞一尺多,而且要很多很强的牲畜,在目前畜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解决深耕工具还是个大问题。对运输问题,我们也算了一笔账:亩产万斤粮,如果要用七十四个劳动日的话,其中翻整土地和浇水各占6.6%,田间管理占10.8%,收获入仓占12%,而运肥、施肥就要占64%,后两项费工大主要是运输用工多。解决了运输问题,劳动用工省不了一半,也要省20%—30%。实现了滚珠化将解决很大问题。不过目前铁轮大车对道路破坏得很历害,道路不好,使改良了的运输工具大为减色。现在高唐县有的社用旧胶皮和破鞋底代替铁皮改装大车,既减轻车的重量,又保护了道路,还腾出很多的铁(一辆铁轮车的铁皮约百余斤),一举三得,值得重视。我们想,如果全华北能在短期彻底消灭了铁轮大车,作到所有道路公路化,不但能减省劳力,对改变整个农村面貌都是有作用的。

今年寿张一个大功绩,是要摘掉大豆和谷子的低产帽子。根据他们的经验,在同样条件下,谷子要比玉米产量高,主要原因是谷子和稻谷一样,更便于密植。从现有条件看,一亩谷子密植到四、五十万株,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一棵谷穗一两谷,一亩就是三万斤。玉米就不同,太密了,不透风、不见阳光,就要影响生长。现在每亩一般只密植到六千多株,每株二穗,一穗一斤,才一万多斤,而作到这样,还很不容易。谷子产量既高,还有便于保管和收割较早、有利于及时种小麦等好处。对玉米和谷子的身价,应该重新评评。他们的大豆产量也很高,估计亩产二千斤的很普遍,万斤卫星也可能出现。多种一些大豆,可以增加食油,也是解决肥料不足的一个好出路。这里过去种植谷子、大豆很不少,近两年来因扩大玉米和地瓜,被挤掉不少。这里的地瓜和小麦矛盾也不小,地瓜种植面积占耕地45%,今年小麦播种面积要占90%,80%的地瓜茬要种麦子,小麦地要普遍深翻,地瓜要就地切片晒干,这两项重活挤在一起,安排不好,很容易顾此失彼。从这些方面看,合理安排明年作物种植,是个必须及早注意的问题。

目前下面对争取秋季大丰收的劲头是很大的,但对收获后如何保管,普遍没有准备。我们问乡社干部和群众时,最初他们都是“粮食多了还怕没办法?”“那由国家买吧!”经过算细账才大吃一惊,才觉得粮食多了也有问题。特别在寿张,光红薯一项大约每人平均要收四、五万斤,该县大部地区是滞洪区,房子很小,以往的一点点粮食还都是放在院子里囤起来,今年不早些打主意,非吃大亏不可。这一点,我们已向县委讲了。

 

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1958.08.13

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新华社(1958.08.13)

新华社武汉12日电 湖北省麻城县的早稻生产又放异彩。根据湖北省、黄冈专区和麻城县三级早稻高产验收团联合查验证实,这个县的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在一点零一六亩播种“江西早”种子的早稻田里,创造了平均亩产干谷三万六千九百五十六斤的惊人纪录。截至目前,这是我国早稻大丰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产“卫星”中的“冠军”,它比安徽省枞阳县石马乡高丰农业社及本县平靖乡第二农业社先后创造的早稻高产纪录高出一倍以上。

建国一社的这块高产田的主要培育人,是这个社社主任王乾成、副主任冯福炳、社委王茂刚和第二生产队队长罗学江,他们都是共产党员,许多社员(主要是青年社员)也积极地参加了培育工作。

这块高产田从8月8日开始收割,到11日才全部验收完毕。参加三级验收团的有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史林峰、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韩玉生、中共麻城县委书记处书记侯尚武;此外,还有麻城县各乡、社代表共数百人。中共黄冈地委第一书记姜一,也参加了一部分验收工作。这块田经反复丈量确定面积为一点零一六亩。本来要全部割完,为了给外地代表参观,留下零点二四二亩未割。收获的全部过程都是由验收人员和社员们一起收割、打场、扬场和过秤的。把实打验收数字和那零点二四二亩田的测算估产数字加在一起,这块田的总产量共为干谷三万七千五百四十七斤,平均亩产干谷达三万六千九百五十六斤。

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据了解,这块田整地共达十次,深耕达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后施用的肥料计有草籽三千斤、塘泥一千担、陈砖土四百担、硫酸铵一百零五斤、过磷酸钙八十斤、水粪肥六十担、豆饼一百八十斤。底肥是结合犁地分层施用的,作到了层层有肥。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蔸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地放在复盖着稻禾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的禾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促使这块田高产的主要措施,是逐渐明确的。开始时,人们对深耕、肥足和密植都存在着一些疑虑,所以只犁了七寸深,肥料也较少,密植只作到株距一寸、行距四寸。插秧后约一个月,各地小麦高产奇迹不断出现,亩产达到五千斤以上的已有多处。这对培育这块试验田的人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们说:“小麦能亩产五千多斤,水稻为什么不能亩产万多斤呢?”他们决心搞亩产万斤以上高额丰产试验,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就是加深耕层、施足肥料、加大密度。这时,秧苗已经长到一尺多高了,但他们仍毅然把这些秧苗拔起来,又进行了一犁、一耙、一耖(将土整细碎),使耕层深达一尺,并且增施了肥料,然后,又把本田的秧和另外几亩田的秧,一起植到这块田里,形成为蔸数难分的高度密植。因为苗长得极密,根本无法下田,给田间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人们用集体智慧战胜了它。例如,要追肥,但肥料却怎么也下不到泥里去,他们就想法在田的四周开沟,用管子把水肥灌到田里去。他们还采用打撑的办法防止倒伏,并且不断地向干旱作了斗争。

建国一社早稻高产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麻城县,在和麻城临近的地区,也有很多人知道这个消息了。连日来,每天从本县各乡和外地前往参观的约有四、五千人。11日,正在武汉开会的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子明,江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岐山,湖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星五,以及其他农业专家等多人,也专程前往参观和访问。参观者们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现在,王乾成、冯福炳等人的劲头更足了,社员们也个个热情高涨。他们已决定用掇秧的办法,继续推行和发展深耕、肥足和密植的成功经验,力争晚稻获得更大的丰产。

据新华社武汉12日电 湖北省麻城县的早稻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大丰收。这个县的早稻目前已经基本收割完毕,根据对实收情况的反复核算,全县七万三千多亩早稻,平均亩产量达一千二百三十二斤,比去年提高二倍强;并有十一个乡平均亩产量突破了二千斤。全县还涌现了大批高产田,其中平均亩产量达三千斤到五千斤的有四千九百亩;五千斤以上到七千斤的有一千一百九十亩;七千斤以上到不足一万斤的有五百三十多亩;一万斤和一万斤以上的有三十多亩,最高的平均亩产三万六千九百五十六斤。

据新华社福州12日电 处在海防前线的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农民,在边坚持对敌斗争边搞好生产中,创造了花生亩产万斤以上的新纪录。最近海星社社员在一亩一分零七毫的花生试验田里共收割干花生一万一千六百六十三斤,平均亩产一万零五百三十五斤,超过晋江县龙湖乡英湖社创造的花生亩产八千三百零二斤的丰产纪录二千二百三十三斤。

这个丰产纪录的创造者,是海星农业社第三生产队队长卓清术、技术员卓夫求、老农卓水抽和青年妇女社员。他们种植的这丘花生试验田,距海边很近,和全乡大片农田一样和金门岛只相隔几十华里。这个成绩是在一面紧密配合解放军保卫好祖国海防大门,一面争取丰产丰收的斗争中取得的。

 

安徽、山东大面积高产红旗插遍田野1958.09.19

大面积高产红旗插遍田野 安徽——八百万亩中稻超过千斤 山东——三十多个早秋作物千斤县

新华社 本报讯(1958.09.19)

据新华社合肥18日电 安徽省战胜九十天的干旱,两千五百多万亩中稻普遍开镰收割。已收割的八百万亩中稻,平均每亩产量都在千斤以上。

在收割得早的地区,已出现许多大面积丰产的社、乡、县。据悉,全省已有近三十个县、市中稻平均亩产在千斤以上,其中郎溪、怀宁、岳西等县平均亩产量都在一千五百斤以上。淮北新稻区临泉县平均亩产一千三百五十八斤。全省中稻双千斤乡有八十九个,双千斤社有三百三十九个,三千斤以上的社有一百六十个。

安徽省今年的中稻从插到收,几乎未得过一场透雨。但是广大农民以藐视天公、气死龙王的英雄气概,与干旱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搏斗。为了不便一亩受旱成灾,农民们在党的领导下,还大胆地实行了“移苗就水”的抗旱办法。他们把旱情严重而又缺乏水源的部分岗区的中稻苗,移并到有水地区。全省用这个办法就抢救了九十多万亩中稻。

本报讯 安徽郎溪县钟桥乡的红星社,在获得早稻平均亩产三千零一十五斤的丰产之后,又出现中稻平均亩产四千斤的大面积高额丰产纪录。全社今年中稻总面积为三千五百零四亩六分,截至9月2日止,已收割二千八百四十六亩,共收干谷一千一百三十八万多斤,平均亩产超过四千斤。根据已收割的中稻产量预计,尚未收割的六百五十八亩多平均亩产也可达到四千斤。这是安徽省第一个大面积的中稻卫星社。

据新华社济南18日电 山东省早秋作物空前大丰收。到16日止的不完全统计,全省三千多万亩早秋作物,已有二千五百多万亩收割完毕。向来是低产区的菏泽专区,一百四十万九千六百四十三亩谷子、玉米平均亩产量都突破千斤,获得双千斤专区的光荣称号。寿张县六万六千三百四十五亩谷子、玉米,平均亩产都突破五千斤,获得双五千斤县的光荣称号。此外,玉米亩产千斤的有即墨、高唐、临沂、诸城、莒南等二十三县,谷子亩产千斤的有莱芜、莘县、梁山、苍山等十一县,一个高粱千斤县——五莲县。在大面积丰产中,玉米亩产万斤以上的有五百六十六点八亩。谷子亩产万斤以上的有四千三百九十一点九亩。各项作物的高产“卫星”也连续升起。全省继黄县中村乡光明社一点零五亩玉米创亩产二万七千三百一十二斤的高产纪录之后,最近临浦县农业试验站二点三三亩高粱和阳谷县石门宋人民公社二点二亩高粱又分别创造亩产一万五千四百六十三斤五两和一万三千零四十八斤十二两的纪录。这些新的成就,与1957年同样作物的亩产比较,玉米增产七倍到一百五十四倍,谷子增产八倍到一百三十二倍,高粱增产七倍到一百二十四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UP主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DMCA投诉/Report
赞 2
按踩
11
收藏
11条评论

伟大领袖 伟大人民 铸就伟大的国家
看看 那些被剥削的工人吧 !以前被剥削 现在还是被剥削! 什么时候是个头?

2021-9-14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2021-9-14

好长

2021-9-14

毛主席万岁!

2021-9-14

好!就应该把历史的真相保存下来警示人民群众!

2021-9-15

很强大

2021-9-17

牛哇牛哇,这里还能看这个的

2021-9-17

修养不被打倒会更糟吗?

2021-9-21

我们中国真的太厉害了,现在手机里面什么都能搞定

2021-9-23

刘真的是死得不冤,我爷爷也说大家都知道浮夸风是他搞的,他当时和邓主持的经济工作还把主席连累了。

4月前
我是有底线的
内容滑到底啦,去看看别的风景吧